查看原文
其他

【毛芃访谈】普通法国人对本国阿拉伯人有种无力感

2016-07-15 毛芃 Kiwi毛传媒

“法国人普遍觉得当地阿拉伯人不友善、不遵纪守法、爱钻法律的空子、例如滥用福利等,认为这是他们的亚文化。 ” - 曾昭力


法国人悼念《查理周刊》事件中的死亡者(网络图片)


7月14日星期四,法国尼斯市正在为庆祝国庆施放烟火, 一辆大卡车突然疯狂冲入人群, 至少压死80多人。这一被定性为恐怖袭击的事件,再次惊动了世界。 


这让人想起2015年11月13日,在法国巴塔克兰音乐厅,100人多名听众被恐怖分子用枪打死。 


这还让人想起2015年1月7日, 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因刊登讽刺伊斯兰教的漫画,遭到穆斯林极端主义者的恐怖袭击,10名编辑部成员、2名警察死亡。


从去年到今年,发生在法国这一连串恐怖袭击事件一次次地惊动了世界。


去年一月《查理周刊》枪击案发生后,我采访了从法国巴黎定居奥克兰的画家曾昭力先生,请这位在巴黎生活了19年的画家谈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同时也请他谈谈他眼中的法国阿拉伯人。下面是当时同曾老师的访谈对话。


毛芃:请问您对这一事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曾昭力:第一反应是感到意外、突然,但是并不吃很惊。我从1992年到2010年一直生活在巴黎,《查理周刊》杂志社是我从前上班天天经过的地方,位于巴士底狱歌剧院一带,那是法国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 


毛芃:您为什么没有感到吃惊?


曾昭力:恐怖枪击事件看似是个单一事件,但其实有着复杂的背景。我想分三个层面来说。首先,言论自由是一定要受保障的,对恐怖暴力袭击行径一定要予以谴责,这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第二、《查理周刊》是本讽刺漫画杂志,以讽刺挖苦-相当苛刻的挖苦-见长。虽然杂志上的讽刺漫画有时候有些过火,但它还是弱势的一方。因为杂志的发行量只有6万份,大部分法国人听说过这个杂志,但不一定都看过。


这份杂志社除了主编和负责人之外都是part time员工,作品基本都是读者投稿,像这次死亡的人员其实大都是兼职,他们是来投稿的,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其中还有银行理事,画讽刺漫画只是他们的个人喜好。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言论自由同放纵言论不同。这一惨案其实提出来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节制言论表达的方式,不以戏虐别人的文化为乐趣,这事关从深层上对异国文化的尊重问题。 


 毛芃:法国的阿拉伯人很多是吗?是不是街头随处可见?


曾昭力:法国是欧美世界中阿拉伯人数最多的国家,占法国人口总数的10%。在巴黎街道上,阿拉伯穆斯林随处可见。这些阿拉伯人是法国历史上的殖民产物,当年法国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等海外殖民地国家的影响日渐式微之后,许多生活在原法属殖民地的法国人返回法国,而那些殖民地国家的许多穆斯林也有机会来到法国生活。 



法国街头的阿拉巴人(网络图片)


不过,法国政府对于大批来到的穆斯林并没有给予很好的安置政策,而是用隔离的方式把他们安置在相对封闭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比如穆斯林教育程度较差,犯罪率比较高。这些阿拉伯人虽然身份上是法国人,但在心理上还是自认为是阿拉伯人。


毛芃:《查理周刊》是本讽刺性杂志,但是它讽刺的对象不仅仅是穆斯林,它也讽刺挖苦基督教、甚至挖苦罗马教皇。作案的穆斯林凶徒生长在法国,对言论自由这些最基本的文明应该非常熟悉和习惯,为什么他不能接受讽刺漫画,要用这种极端的暴力来对待一份杂志? 


曾昭力:我认为话不能这么说,法国的穆斯林会说,《查理周刊》虽然挖苦天主教,但为什么不拿犹太教开玩笑?他们认为这个杂志刊登的作品冒犯亵渎了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他们不能接受对这种戏虐的表达方式。


阿拉伯人的文化同其他文化很不同,他如果认为你是他的朋友,你怎么都行,但是一旦有利益冲突,他认为你不是朋友,他会觉得对你怎样都行,包括使用非法手段。 



法国街头的穆斯林 (网络图片)


毛芃:法国的阿拉伯社区对待主流媒体的批评通常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在新西兰,主流媒体批评亚裔中的某些人或事时,华社总会先检讨反省自己,这种情况在法国阿拉伯社区会发生吗?


曾昭力:没有,绝对没有。只有接受儒家思想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华人才会有这种动辄自我检讨的做法。西方国家的民众,包括在西方的阿拉伯人,他们的习惯是绝不承认自己有错,坚持不认错,哪怕最后事实证明是他错了,他们也会找个借口为自己开脱。


这就像发生撞车事故一样,西方人是不会承认自己有错在先,因为承认错误就意味着必须赔偿对方。


毛芃:法国有那么多的阿拉伯人,他们自己的媒体表现如何?


曾昭力:好像没有什么影响力。 


毛芃:在法国,普通民众对当地的阿拉伯人总体来说是个什么印象?


曾昭力:法国人普遍觉得当地阿拉伯人不友善、不遵纪守法、爱钻法律的空子、例如滥用福利等,认为这是他们的亚文化。 


普通法国人对法国的阿拉伯人有一种无力感,我认为《查理周刊》发表的作品实际上表现了法国人对于不守法的阿拉伯人的一种不满情绪。


毛芃:从傍观者的角度,您认为法国对待阿拉伯移民是种什么态度?


曾昭力:法国政府一方面要外来族群融入当地社会,一方面对于外来族群和文化不是那么宽容。例如,法国中小学有午餐制度,学生会为午餐支付一点钱,政府补贴大部分。你知道穆斯林是不吃猪肉的,但从2014年起,给穆斯林学生提供的清真食物没有了。


还有,法国学校近年也不再允许穆斯林女学生戴象征穆斯林身份的头巾了,这些做法自然引起穆斯林心头的怨恨,他们会认为是对他们文化的不尊重。相对于法国社会而言,阿拉伯穆斯林其实也是弱势的一方。


法国是有很好的文化和传统,但这些东西再好,外来少数族裔如果认为自己受到歧视和伤害,他们还是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敌对情绪。


法国穆斯林(网络图片)


毛芃:法国人对待外国移民上总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我在法国生活了19年,在新西兰生活了4年,我感觉法国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同新西兰比起来差远了。


例如,法国规定海外人士(非法国公民)每隔一定的时间就必须到警察局去报到,去更新身份,但是警察局的环境很糟糕,职员态度普遍不友好,排队要排上一天,那种经历很不好,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法国,但是这些情况普通法国人并不知道,只有那些有亲身经历的外国人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毛芃:你认为经过此次事件,法国的阿拉伯人同法国主流社会的矛盾会加深吗?


曾昭力:这是肯定的,双方的矛盾会更为激化,冲突会更多,法国的右翼势力也会更加壮大。


毛芃:德国总理默克尔2010年宣布,德国试图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彻底失败",  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多元文化能和谐共荣吗?


曾昭力: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多元文化在欧洲的失败,是因为欧洲人骨子里并不欢迎移民,他们对移民没有开放的心态。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凡是对移民持开放态度的国家,种族关系反而和谐、冲突反而少,比如美国、澳洲和新西兰对海外移民持开放态度,这几个国家的种族关系都相对和谐得多。


前段时间,悉尼也发生了恐怖袭击案,穆斯林恐怖份子在一个咖啡馆劫持人质,造成两人死亡。事件发生后,澳洲的穆斯林遭到少数愤怒的澳洲人的威胁,以致有穆斯林不敢坐公共汽车,很快当地有民间团体通过社交媒体表示愿意陪同穆斯林一起乘坐公共汽车,这种做法非常感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法国。 


(曾昭力先生是法籍画家,现定居在奥克兰)


原文写于2015年1月11日





作者毛芃女士是新西兰资深华人记者,1999年移民新西兰,2002年毕业于奥克兰大学影视媒体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工作领域遍及新西兰中、英文报纸、电视、网络媒体,也为香港和大陆专业媒体撰稿。2009年获得新西兰全国传媒大奖 - Qantas Media Awards。


编辑微信号:e2020-news  

网站:www.nzmao.com

投稿、媒体推广合作请电邮

elly.wang@nzmao.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